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沒有假日

  在忙碌中不知不覺的快到年底了。唉,只能怪自己能力太差,有時候自己弄了幾個小時還沒debug出來的問題,去問老闆幾分鐘他就弄好了,然後回實驗室就會開始想,自己之前的瞎忙都是在幹甚麼= =
 
  如果我的英文能力再更好點就好了......之前看黃子嘉的離散數學,覺得內容一塊一塊的很分散不能理解(不過它是講義形式也無法要求詳細),九月看過Rosen寫得原文書後突然就了解很多章節之間的關聯性了。不過看很久,而且在幾個地方看英文的描述實在不能理解(不習慣一些英文句子結構&它的表達方式),這時通常再去看黃子嘉相對應的內容就能理解了。這延伸到許多地方上......了解一個新東西若用英文常常要花我很多的時間,如果有個相對應的中文內容,對於新東西會理解得比較快。之前為了找一些硬體方面的新消息,用英文一時不知如何找起,然後發現幾個有趣的公眾號,於是辦了微信去看(發現大陸的東西比想像中的還多@@!)。之前聽CMU CA原文課程內容,發現可以聽懂80%,QQ,真是感動,能用另一種語言多了解另一個世界的感受真好QQ,之前有空每天聽一些英文影音檔還是有慢慢進步的(但也可能它教學用的課本被我翻過兩三次,所以關鍵字都記得了)(然後現在沒空都沒額外練習英聽= =)。
 
  暑假買了好幾本的老子、莊子跟孔子的書都只看了一點,現在到二月底前大概也沒時間看了...(因為有人說看莊子之前最好先看過孔子,又說老子的學說是比較獨立的,我是從莊子先看起的,所以之後想再去了解孔子跟老子的學說)
 
  原本想說在blogger上打點讀書心得的,然後發現不能標註程式碼跟數學程式,之前有想說要不要用類似hackMD等空間來寫讀書心得,但後來發現有blogger大神弄出了可以標註程式碼跟打數學程式的blogger環境......之後有空會看看那怎麼用吧,不想離開blogger空間Q__Q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蒙曼說唐 武則天

  這本書的作者盡可能地還原當時的武則天,因為她是個歷史上爭議很大,評價也不一的人,女權主義者會美化她,接受傳統儒家思想者則是醜化她。
 
  以前對武則天的印象還只是停留在課本描述的,殘酷、促使階級流動等等這種大概的印象,還有掐死自己女兒的故事,但看完這本書後比較能了解她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是甚麼、達成的手法跟過程。覺得她的前半生塑造了她強烈的意志力,還有各種不滿足的欲求,這些特質讓她之後不停地為自己往上爬。武則天早期的生活算是是養尊處優,母親還教她讀書,十二歲時父親死亡,這件事大大改變了她的生活,父親死後兩年期間,武式族人對其母女四人十分排斥跟刻薄,所以武則天決定入宮試圖改變這種處境(此時在位者是唐太宗),接著被冷落十二年,太宗死後又到感業寺出家兩年,二十八歲再次入宮。這種人生,尤其對於早死的古人來說應該是頗絕望吧,快三十仍一無所有,還是女性。或許因為這種現實上的缺陷,讓武則天後來算是不擇手段的爭取她想要的。
 
  覺得這本傳記大多都在描述宮鬥,其實武則天最一開始並沒有預期之後會與誰爭權,是一步一步,發現目前處境無法改變,幾經思索誰是擋在她前面的人,然後再想辦法把這個人去除,所以就變成從後宮鬥到外廷,從中央政權再鬥到地方世族,還有皇族跟自己娘家,手段有正規也有不正規、有收買人心也有讓人害怕,差不多是不擇手段了。不過她卻能了解權力與責任之間的關係,所以她佔到甚麼位置時,也會盡其所能的作好那個位置該作的事。像是皇后,雖然她嚴格監視、控管後宮,但同時四處跟人打關係(地位高的皇族婦女到地位低的宮女皆有),打理好後宮跟婆家關係,也以身作則穿著簡樸,親自為小孩編教材,甚至還協助體弱的高宗處理政務(也就從這裡開啟她的政治之路)。她作皇帝(早期)時也是認真的完成該作的事,最著名的是她非常會識人、用人,花了非常多心力在發掘人才並安排合適位置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不過這本書沒有詳細說太多她具體執行的政策,有提到治國方向是偏道家無為而治、讓均田制自己瓦解、還有減輕人民賦稅)。她自離開感業寺後一直到晚年有男寵之前都沒甚麼怠惰,雖然其中有大半的精力都在跟別人鬥、掌控情報跟權力,不過比起物質,她似乎更看重地位(所以就沒有極度奢華跟囤積大量金錢寶物之類的事)。

  她的作為存在不少矛盾,像是為了提防有人對她不利,用了人心惶惶的酷吏政策,而且覺得誰對她有威脅,就小心地觀察那個人的一言一行,若逮到小辮子馬上辦了他,處死或流放甚麼的,但同時卻又不斷找人才,從注重明經科(寫古文)改注重進士科(寫文章),因為進士科比較容易出現好的寒門子弟(書中有說明原因),另外還加開武舉,提拔武才(還有其他的,在此先略)。另外對自己小孩也是,為了打倒王皇后,選擇親手了斷自己剛出生的女兒,再嫁禍給王皇后,但撇除那個被掐死的女嬰,她對自己的小孩非常慈愛,尤其是後來唯一存活的女兒太平公主,其他兒子即使後來成年對她的王位產生威脅,她也是用軟硬兼施的方式,不像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也不像韋后跟安樂公主直接毒死中宗,不過話又說回來武則天給那個出生沒多久的小女嬰諡號,對這種夭折的女嬰給諡號已經很奇怪了(不是所有公主都有諡號),還舉行親王等級的葬禮。
 
  她的傳記讓我想到之前看的北魏文明太后(以下稱馮太后),馮太后也是一開始並沒有想作這麼多,但卻因為情勢讓她不得不挺身出來面對,雖然兩個人經歷不同,但都是意志力非常堅強卻又很孤獨。(說到這,覺得馮太后對於政策、制度的貢獻是比較革新的)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資訊人的未來II

  今天聽資訊人的演講,今天主要的主軸在要不要去唸Ph.D,所以請來了剛回來的陳縕儂教授,整理幾個覺得重要的地方如下:

1.資訊產業變化得很快,其實那些教授們之前在大學學得東西,去產業界就沒有用到了,到現在反而出現很多跟以前不一樣的新東西,所以終生學習還是很重要的。

2.讀Ph.D是一個很長的自由時間讓你去想一些抽象、艱深的問題,像是數學問題,一些比較實務技術其實可以等到出社會之後再去學,前者需要一段比較長、連續的時間才能學會,後者可以用一些比較零碎的時間去學就好了

3.陳縕儂教授說,她覺得念ph.D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在了解這個領域,當你了解得越多、越深,才能真正去找出這個領域該解決的重要問題是甚麼。而且產業界跟學術界差異最大的地方在於,產業界對於目前手上待解決的問題比較感興趣,比較不會去在意太遙遠的問題,學術界的話可以做任何自己覺得重要的問題,即使這個問題在二三十年後才會被大眾重視,甚至可能永遠都不會被實作出來,他在研究生時期時做得題目其實很冷門,沒想到現在突然變得很熱門,她剛去CMU時她的指導教授還因為找不到funding,讓她只能作幾個不是她研究興趣的小計劃提供自己生活費,她會想當教授一來是自己喜歡教人,二來是她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只要去企業,即使再怎麼自由,但都還是會被公司目標所侷限。

4.唸Ph.D其實很看個人的選擇

5.一個學長對soft skill發展的看法:修己→利人→服人→帶人→驚人
一開始都是要培養好自己的實力,然後再利他,幫助別人,接下來要能讓人信服,之後再用自己的能力去帶沒有能力的人,然後如果真的要吸引大家的目光,那還需要驚人,你的成果讓人為之驚嘆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精神科醫師演講

  今天去聽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演講,原本只是抱著好奇去聽聽的心態,但後來發現還是有不少收穫,最大的收穫是,他們有很多人是研究、臨床跟家庭都可以兼顧的,而且身體都還不錯,至少這對我來說是個鼓舞,他們在這麼操的情況下還是有動力繼續生活下去。其他心得:

1.哪種關係不錯會對生活有最大正面影響?最好的是住在附近且認為彼此都是朋友的關係,其次是與隔壁鄰居有不錯的關係,讓人意外的伴侶以及遠方親人手足朋友影響不大。
2.壓力控管以及復原力,生活規律、有運動以及飲食正常影響比原先想得大,原本以為有親人及朋友支持才是影響最多的要素。
3.影響復原力的最大三個關鍵,第一個是了解冰冷的事實(然後其他兩個都忘了= =)。
4.影響憂鬱症最大的因素,是來自最近因自己行為而產生的不好結果,其次是最近非因為自己行為而產生的不好結果,再來是神經質性格,原本預期是童年創傷,但這項因子影響不算很高。
 
  另外是醫師自己本身也常使用心情量表,時時檢查自己的精神狀態。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有些需要珍惜的

  最近又想起了之前一直很想認識些朋友,等到以後出社會長大可以一起互相幫助,以前是想法單純但品行沒有被教養好,現在則是會多想了許多,會多想實在就沒有那麼單純了,但覺得還是要一直記得初心,只是要調整一下行為跟品行。想想別人都能拿出自己的東西,但我很少,雖然資源有限跟際遇不好是一直無法改變的事情,但總是還有些事是我能改變的,就只能盡力從這裡找出能回饋給其他人的資源了。
 
  現在覺得遇到身邊的某些人真的是很幸運,我除了珍惜這些關係外,能作的就是好好充實自己,因為如果要能互相幫助,那自己也要有能力才行。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只有自己的意志力

  昨天跟朋友因為她男朋友結婚後想搬到舊家這件事開始又聊了很多,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朋友說,她看她周遭的女性,在婚姻中要有比較平等的關係,不是她娘家有錢,不然就是她本人很有實力。如果她的看法套用到我身邊的長輩也是對的,只是我之前所接觸的只是一部分的樣本,我接觸到的都是,家裡沒有錢自己也沒有足夠的實力,要嘛不是不結婚,不然就是有結婚但都以夫家那裡為主。打到這裡突然感到一陣冷顫,我居然是這麼的孤陋寡聞,事情都只看到一部分的樣貌,然後就以為世界都是這樣,另一方面是我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在學歷至上的地方跟這裡的上層階級競爭還勝出,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漸漸發現一個情況,一時的勝利不代表以後都是,舉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中了樂透,如果不去分配資金保持以後持續的經濟實力,那等到時間過去,錢花光了,還是會跟以前一樣。
 
  仔細想想也有點無言,當我一邊看書一邊想到其他需要面臨的現實問題,那些菁英分子因為資源充足、家庭可以讓他們安穩、專心的作自己正在作的事上,又或是當他們處在比較不好的境遇的時候,還是有援手出現,可以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但以之前的經驗,當我處在比較不好的境遇時,好像都沒有真正可以幫助我的援手出現,大部分都是等自己混亂過後開始振作起來開始處理問題才有所改善,我在混亂的時候除了十分的無助外就是一事無成,別人或許只是那時候的成果不如預期,真諷刺,這樣下去都不知道要怎麼繼續往前。
 
  想來想去好像只有自己努力才有一點幫助了,不過以前有個盲點,就是會把自己這份想法強加於別人身上,這樣是不對的。反正大家的人生都不一樣,我是這樣,那我就自己努力一點,其他人想怎麼過不用太在意。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跟老闆meeting

  上星期五又跟老闆討論許久,大概知道以後還要做的事,然後還莫名其妙的討論AI跟人類的關係,記得那時候我提到如果可以適當地利用AI可以提升效率,教授那時候還莫名興奮的說,對學習來說可以提升效率,我說我看得那本書比較偏工作方面,所以結論看起來配合AI各方面都可以提升效率。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又提到目前的入學制度,教授說台灣人很在意公平,所以就用徒手的方式來篩選優秀的學生,但這樣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大家專注在怎麼用徒手的方式獲得入學資格的同時,其他國家的人卻用審查你會不會使用工具,我們的重點是在徒手能力,但別人的重點是在你會不會使用工具,這樣怎樣都會輸人一大截。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好困難,因為我當時是那麼盡力讓我用「徒手」的方式來到這裡,不可能藉由「工具」來到這裡,以前的經歷讓我幾乎不會有辦法得知這些事情,教授雖然有說可以像美國那樣保留名額給特定族群......但......

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

  記得那時候看完莊子,心裡覺得那個作者家庭背景真是好,所以她輩的男性不是當醫生就是當教授,然後她自己也是當教授。說得太功利了,不過在書裡還是看得出來,她爸爸的一些想法跟態度。
 
  想了許久決定從家庭問題開始著手,所以就去找了跟家庭關係相關的幾本書,其中這本最吸引我的目光,看了作者的自述,果然,有些心情還是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也才寫得出那樣的文字。
 
  作者的媽媽也是辛苦了一輩子拉拔晚輩,但最後她的弟妹不但沒有感謝還疏離她,然後看起來結婚好像也是隨便結,反而嫁給一個脾氣非常好、大她許多歲的老兵(所以作者還有一個脾氣好的爸爸),他還有一個對他很好的姐姐,不過他姊姊很早就過世了。然後作者在高中的時候她媽媽就拼命叫他去打工,一直跟他要錢,一直到後來作者離家了還是會一直跟他要錢,作者也知道他媽媽以前是多麼窮苦的過日子,所以即使心裡對她有怨懟,但還是盡量達成媽媽的要求。
 
  作者後來開始作諮商工作的時候,遇到了許多也挺悲慘的例子,他有打一部分的故事,當然他會特別描述那些後來有比較好結果的例子,看起來不可避免的,大部分家庭有缺陷的案子會使得後代也走向較差的結果。整本書最讓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一直提到的「要勇敢的把事情說出來」(雖然這件事我好像也沒作好),而是如果家庭真的帶給你的指示滿滿的負面影響的話,也不用管甚麼外在眼光了,要遠離他們,或保持適當距離,不用像外面節慶時候打的廣告一樣,要送甚麼蛋糕、康乃馨,一家假裝和樂融融這樣。裡面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自己的女兒被朋友給性侵了,第一個反應居然還是覺得讓女兒去賣淫好了,媽媽還嚴厲警告她不准講出去,要她守住這件事當作秘密,還有一些對話忘記了,反正那個當事人聽完她爸媽的對話後超崩潰,知道她家人也不能保護她,所以就決定離家了,後來打了幾分零工後創業。
 
 
  看完以後覺得,我需要跟這些人保持距離,因為他們以前不但給精神折磨跟言語暴力,還讓我習慣屈就於不合理的對待,很少外人不會被我所散發出來卑微的態度所影響,還能保持平等的對待我,從家裡潛移默化出的氣質讓外人也對自己作出類似的事情,又因為我習慣這種對待所以不會反抗或離開。這樣是不對的,自己一直到25歲才明白這件事。

產業趨勢發展企劃演講2

  一開始的講者目前在聯發科服務,他是交大畢業的博士。聯發科主要是在做IC,現在只記得手機IC,其他甚麼東西要不要IC已經忘了,然後現在手機IC已經比60年前NASA火箭的運算強,身邊的東西多少有IC的存在。手機大部分的運算都在處理人機介面,且有非常多的sensor,可能一個手機上有好幾個相機,以後可以用來作人臉辨識,另外是GPS追蹤就需要許多sensor。手機以後是AI最好存在的裝置。科技的發展趨勢
PC(1990, Home as unit) → Internet(2010, person as unit) → IOT(2030, things as unit)
IoT目前有技術上的問題,物理限制、連結網路(如果要讓所有的物體都接上網路,則目前所建置的連結點還遠遠不夠)、安全性

There main area for AI use cases:
Big data,對於這個領域來說有越多的資料越好
Vision, AI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nd Droves. 從connect開始,每部車子都可以連上google網路(google目前非常熱衷於發展無人駕駛車),到smart,目前的smart還是比較被動的方式,人提出問題或是人主動開車然後AI提供建議,最後一步是到autonomous
Language, VAD(voice assistant and devices),目前有投入的相關企業有amazon, google, microsoft, samsung, apple

這個獎者會突然提到IoT是因為,IoT有許多零件都需要有IC,所以IC的製造還是會蓬勃發展。

聯發科是全球第三大的IC製造商(前面有高通)
手機的發展傾向converged→手機→diverged,以前是各種不相關的功能分開,然後匯聚到手機上,然後手機再變成不同感應的sensor。所有的運算都是IC處理,台灣IC是少數世界級的產業,沒有IC會是負利潤。
 
  第二位講者在台灣美光服務,老實說我對記憶體完全沒有興趣......所以沒有特別記甚麼然後現在也忘記許多了,不過這個講者在最後講了一些有趣的事,他說他許多朋友都在台積電,台積電大部分都在封裝、顧機台,他自己在美光走過許多部門(只記得他表示做了許多不同類型的事),雖然他這些朋友在台積電都過得很好,但他覺得對於我們這些年輕來說現在去太晚了,去美光會有比較好的發展。
 
 
  第三位講者目前在蝦皮拍賣服務,內容主要在行銷方面,科技相關的內容比較少。覺得它的聊聊功能還不錯,可以迅速及時的回覆顧客,老實說以前在網購平台有問題多少會有點困擾,因為問了不知道買家甚麼時候回覆,還要記得一段時間就登入一下看賣家有沒有回應。然後也才知道他們是台灣第一的行動電商,其他的電商老前輩都還沒有這項功能。另外他們有獨立且多元經歷的後端工程師(在到他們公司上班前分別在不同領域發展)在總部工作,開發平台。玉山是他們主要的合作對象。他們目前專注於行動電商,且注重與消費者的互動,以Gerena的版圖為主,暫時沒有打算往大陸發展(且他們現在也有淘寶了)。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產業趨勢發展企業講座1

  上星期去聽了學校辦得這場演講,但我實在不知道在搞什麼,居然忘記有兩個講者,其實我第一次看到這場演講是對第二個講者比較有興趣,沒想到那時候居然忘了......

  第一位講者是玉山銀行數位金融處的經理陳三益,演講主題是玉山FinTech發展與新興支付創新應用。一開始他說工作越久,職場與科系的關係會變小,建議以後我們去找一個發展趨勢開始轉折的工作,像是Jobs跟Bill他們剛好都是在電腦剛起步的時候投入電腦產業,而且現在是個產業跨界,常常會有不同領域需要一起合作的情況,銀行現在變成特許執照的資訊科技公司,因為導入越來越多的資訊科技在銀行業中。如果要觀察CS未來怎麼可能在產業中發展,可以參考新加坡國家發展趨勢,因為新加坡總理是世界唯一一位CS畢業的領導者,然後再支付系統這領域可以觀察大陸的螞蟻金服,它是大陸十大fintech中排名第一的企業,而且就講者的觀察,這家公司發展的方針也有許多可以學習的地方。講者覺得,如果要朝數位國家這個方向發展的話,電子支付普及率可以作為一個領先的指標(像德國主要不是朝數位發展,所以現金使用率高達八成,不過也有一說是他們注重隱私,如果台灣要朝數位島發展,電子支付很重要)。支付方式從鈔票到塑膠卡片到手機,玉山銀行之後要推無現金交易,然後他們覺得先進大學會是一個指標,不過目前台大內的電子支付還不流行,他們之後會持續與台大合作推廣這方面的發展。另外他覺得IOT的使用者既是客戶也是產品,像是facebook,我們使用了facebook,但我們也創造了實質的內容。
 
  第二個演講沒聽到,後來上網去查了這位講者的資歷,他是研華科技的技術長楊瑞祥,耶魯資工ph.D。有特別再去找他過去的文章、演講,大概可以了解這個人在做什麼以及他的部分看法,比較可惜的還是不知道他會提出什麼建議給我們這些學生。他過去的經歷還挺豐富的,一畢業後到IBM的Watson實驗室研究一年,後來到金融業工作幾年,又再回到科技業,以前在圓剛待過,現在改到研華,研華是個以工業電腦為名的公司,他們的目標是為工業解決問題為宗旨,目前正積極投入物聯網產業,對於目前資訊科技的發展,講者認為從2010資訊科技的主流在筆記型電腦,到了2014年則是智慧型手機,目前朝IOT發展,他認為IOT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消費物聯網,像是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庭(家庭自動化)等,另一個是工業物聯網。他認為工業物聯網的發展性比較大,也有用Mckinsey關於IOT的報告佐證,那份報告表示,十年後IOT有70%的產值屬於工業這方面。要投入這方面的市場,要去思考哪些東西是長期需要的,不然很可能投入某個裝置的研發,賺個三五年就退潮了,有些系統會需要存在,像是你一定要開車,類似ETC的這種系統就會在,因為一定要繳費,要有收銀系統,人類的文明需要靠一些系統去支撐,等到科技進步再轉頭看這些系統,能發現有許多可以提升效率的發展空間。他預估之後工業物聯網,硬體部分的產值大約佔20%,後續的服務及應用(軟體部分)佔約80%,所以他會持續努力將研華轉型成工業雲端服務公司,像之前已經成功的案例,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一樣。他覺得在這波IOT發展中台灣產業或許能夠再看到一絲曙光,他對年輕人的期許是,可以先工作幾年在思考自己要不要創業也不遲。

Ref.
迎戰IoT產業三波變革,老牌研華也要變雲端服務商
http://www.ithome.com.tw/people/105136

商業模式與垂直應用 產業物聯網創新局
file:///Users/nonlinearoptics/Downloads/08_%E5%95%86%E6%A5%AD%E6%A8%A1%E5%BC%8F%E8%88%87%E5%9E%82%E7%9B%B4%E6%87%89%E7%94%A8_%E7%94%A2%E6%A5%AD%E7%89%A9%E8%81%AF%E7%B6%B2%E5%89%B5%E6%96%B0%E5%B1%80.pdf

全球革命,智慧物聯網時代來臨!
http://www.taiwanforesight.org.tw/1830ateenthirty/mobile/page_article.asp?ser=167

ADVANTECH研華科技 從汽車到蘭花,顛覆生產鏈
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29707.html

研華:物聯網浪潮下工業智能的「軟」方略
https://read01.com/QE86AJ.html

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莊子,從心開始

  買這本書的當下因為某些事十分心煩,去書店時看到書名跟封底介紹,心想或許可以買來看看,於是買下了。
 
  作者是研究莊子的大學教授,此外也對中醫頗有涉略,這本書融合了莊子、醫學跟武術,不知道對初入莊子學說的人來說是否太雜?不過看完時還是覺得深有收穫。總體來說讓我對自己以前執著的念頭跟想法,有另一番思考。對於莊子學說實在了解不多,但又想打些心得,所以決定從印象比較深的地方寫起。

《逍遙遊》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白話】在正常的情況、突發的情況,都能從容面對,那你還在等甚麼呢?所以說:「達到最高的境界不再執著自我,了不起、貢獻世界的人沒有功績、名氣之絆。」

  對於前面一段比較有感觸。更詳細的說六氣之辯是非正常的意思,無窮是說不論何時何地,遊的意思讓我覺得頗像是玩樂的意思,大概是那種在人世間遊玩的感覺。正常與不正常都能玩得很開心,在與萬物的互動中交相琢磨,不論甚麼樣的境遇都能品出不同滋味,這樣還需要等待、依賴甚麼?這真是一段讀了讓我困惑不解的地方,在朋友之中,也很少看到有誰碰到大麻煩時還能開心,頂多是理智地想把事情盡快處理完罷了。雖然說仔細想想,所有事都是有好有壞,不能預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都是好事,但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都在原地生氣的確就是止步不前,從非常客觀的角度來看就是這樣。常常特別倒楣時自己還一直生氣,但回過頭來發現,跟自己有同樣任務的人已經把事情作完了,雖然他不像我在這中間遇到一堆麻煩事,但最後的結果是他已經完成了但我還沒完成。後面那一段我更不解了,可能從小的家庭教育給我深深的一種,要頭銜、要成績的想法。雖然我爸爸從不要求我平時成績,但卻一直希望我最後考上台大(很矛盾吧)。有次讀書有一點怠惰,沒有很聽話,他掏出了1000元說:「我跟你打賭,你把班上那個xxx叫來,讓我教他,他就能上台大,你信不信?你要不要賭?」不過後來也有認識社團的人,都是私底下默默作很多事,但卻不太會要甚麼好處。不能理解的是,大部分的人作這麼多努力,不就是希望有實質的回饋嗎?或就是想把自己的形象發光發熱?

《齊物論》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

【白話】我們說的話跟風不一樣,說話的人有自己的論調,但卻隨時都可能改變,沒有統一的論調。你是真的說過嗎?還是說話的話就像沒說一樣?你以為你的聲音跟小鳥的鳴叫有所不同嗎?有差別嗎?還是沒有差?
 
  作者在這裡註解:「如果你活到今天還沒有感受過人類言語的不確定性,我只能說你在感情上一定缺乏歷練。」還有「當有個人對你說他永遠愛著你,僅僅表示在那一秒鐘他曾經想過要永遠愛著你。」。以前爸爸總是說他很少給承諾,因為給了就要遵守,所以我曾經覺得講出去的話是一定會實現的。但我還是從他身上得到第一個違反的例子。像是爸爸教我讀英文,一開始只說背單字就好,但學習的效果很差,他以為是我不認真就很生氣,後來又叫我看文章,說要從文章認識單字,再更後來叫我要多聽廣播。當然就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順序應該是完全相反的,但我那時候只很不解,明明一開始說只背單字就可以學好英文的,怎麼越來越多?不提及感情,光是認知有差會說出的話就有差異。當然也遇過人際關係的,以為是朋友,說要見面,但見到面卻是有意無意地迴避,說起話來夾雜極度勉強的態度。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一開始還答應我呢?為什麼還說是朋友呢?第一次遇到覺得難過,第二次覺得生氣,第三次自己就直接放棄了,因為完全不同的人居然都體現一樣的行為,只能說本來就不太能相信別人說了甚麼吧。被這樣教導下的我當然也被騙過,這有點懶得陳述了,總而言之這總總讓我能體認到,人類言語的不確定性是甚麼意思。但我還是不想隨意說話。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白話】找一個你愛的工作,在世界上,你就是一個有用的人了;你是個有用的人,對別人也有意義,跟別人的生命不就能交流溝通互相往來;你的生命跟別人的生命能互相溝通往來,那就對了。能做到這樣,就接近「道」了。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你不是想:「成聖了,得道了,高人一等了。」而是覺得喜歡這麼做、這麼做應該,這就是道了。

  這段話對我來說意義深遠,因為小時候照顧我的長輩沒有人是對自己工作有這種想法的。最多的就是:「這只是一份餬口的工作。」;也有盡可能多作些勞力換取各種好處,然後覺得很滿意;也有是盡其所能的賺錢,無論是得罪人,還是連自己也不願意吃的過期品都拿來出清來繼續賺,短時間轉虧為盈,覺得這就是極高的境界。工作方面家人對我的建議,父親主要還是希望我能作正當穩定的工作,媽媽沒主動要求太多卻也有這種頃向。小時候沒想太多,長大後才開始思考工作的意涵是甚麼,因為爸爸的關係,讓我以前覺得要不擇手段的達到目的,但在踏入大學之後卻對這想法猶豫了,可能是見到太多對自己工作、事業有熱誠的人,讓我開始反思汲汲營營、不擇手段的賺錢有其必要?在後來魏應充黑心油的事件爆發後,我更加確定爸爸的作法是不對的,為了自己私利而去作出對大眾的不良行為(雖然說各種決定,若在競爭的前提下,無可厚非的都會迫害到他人權益,但這種完全只顧自己利益的行為已經不是人道考量的結果了),為什麼還可以這麼洋洋得意地跟自己小孩說這件事?回頭再看莊子這段話,覺得這真是個善良美好的想像,各司其職,互有往來,就夠了。作者對這段話下的註解也真讓我嚮往:「我們生來不是為了從呱呱落地的那天開始,就自己圍個城堡,把自己隔絕起來。而是要認識很多人,跟很多人溝通往來,這樣就對了。」

《養生主》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這段話作者的註解與大多數的人不同。他是從中醫的角度看「緣督以為經」,也就是說中醫養生的辦法(多數註解說這是行中庸之道)。其實只截五句話太少了,這整段的意思大概是,不應該像儒家那樣過度的勞心勞力。儒家很讚揚「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了氣節跟忠義,危急時刻寧願選擇死亡,但莊子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不管做甚麼事,最重要的還是照顧自己的身體跟心靈。保身也就是照顧好自己身體,全生是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養親是撫養親人,盡年就是可以安享天年。這想法對我來說也很新奇,因為爸爸總是灌輸我要一直一直努力,還常常說以前看公司報表看到凌晨很晚回家之類的事。長大後朋友有時候會說我太認真去看待事情了,讓他們跟我相處起來會有壓力。以前大學學期間我平均睡眠時間是六小時,甚至有三天只睡兩小時,長期以來都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一放假就會大病一場......剛畢業那時很自豪自己做了那麼多努力。但到了現在,除了會覺得努力不一定有結果外,身體也變差了,現在基本上最少要睡七小時,只睡六小時精神就不好了。看了這段文字才知道,原來這世界有覺得「照顧自己為第一優先」的想法存在。另外是,有時候遇到一些倒楣事,情緒非常非常差,有時候甚至就這樣哭了幾小時,每次哭完都有一種精疲力竭的感覺,然後回頭,發現跟自己有同樣目標的人已經完成了,而自己還在精神恍惚的狀態沒有完成。感到憤怒也是,自己在心裡生氣細數別人的不是,氣到後來都覺得身體有點不舒服。現在有時候回想,覺得就這樣放任自己情緒波動其實是很傷的行為,耗費自己的意志力,而且還一事無成。


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覺得自己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了

  昨天跟室友聊天,忽然覺得自己的眼界好小,而且知道的事情好少。她說以後的目標是要月入30萬,雖然她說這目標不一定會實現,但覺得有預期的目標還是會比沒想過的會實現,不太會見到沒想過自己可以賺30萬的以後就會賺30萬。
 
  前幾天想了一下,目前自己希望的月入是10萬,瞬間覺得自己會不會想得太少了......不過我這個想法的確是可以實現的,如果是月入20萬的話那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規劃。不過仔細想想,如果一開始是出生在社會地位比較高的家庭,知道的事情跟資源本來就比較多,自然也比較能夠規劃較高的目標(這個比較高是相較平均值而言)。對我而言,對於太遠的目標也不能規劃,一來是無法想像,二來是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如果自己的目標一直沒達成也會很挫折很痛苦,所以慢慢制定往上的目標會是個比較可行的辦法,而且每次都制定一個可以看得到的目標,也比較有方向,等到走過去了再重新制定另一個新的目標。
 
  前幾天整理實驗室的書籤,看到很多很多之前為了arduino而存的網址,那時候我這麼的煩惱,看了這麼多東西,還花了這麼多心力,但到頭來都不重要了,也被放棄了,我不敢說一定沒有白走,但至少經過這些,還是更可以知道這個計畫要作到甚麼,應該要作些甚麼,換個情況來看,或許是更可以知道自己的想要甚麼跟適合甚麼吧?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從windows10中移除ubuntu 16.04

  一個小小的紀錄
 
  最主要會有開機的問題,因為通常會讓linux的grub主導開機流程,所以要修改讓windows boot manager去主導開機。先記錄幾個網路上看到的方法,不過我試了以後大部分都失敗

#1.用EasyBCD調整MBR,再刪除linux磁區,基本上像這兩篇

(使用EasyBCD2.2之一)
http://bruce30262.pixnet.net/blog/post/105625688-%5B%E7%9F%A5%E8%AD%98%5D-%E5%A6%82%E4%BD%95%E5%BE%9E-win7-linux-%E9%9B%99%E7%B3%BB%E7%B5%B1%E4%B8%AD%E5%AE%89%E5%85%A8%E7%A7%BB%E9%99%A4linux
(使用EasyBCD2.2之二)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642c9d34e371c3644b46f768.html
 
  大概是有找到的免費EasyBCD,所顯示的MBR組態選項都是win10以下,所以都沒有調成功,不過我還是嘗試使用,然後雖然還是引導到grub選單但我還是把linux磁區給刪了,覺得因為這樣造成之後的問題...不過我想如果有適當的EasyBCD或許會成功吧

#2.幾個從cmd鍵入指令的修正方式

看到好幾個鍵入指令的方式,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的(因為我用都沒有成功......但可能是先被前面那一連串給搞到無法自動恢復了),首先都要準備一個windows的光碟片,UEFI設定由DVD開機(正確來說是看windows裝在哪,如果是USB就改USB memory),插入光碟片後選擇"修復你的電腦"(不要按安裝),會出現一個標題為"選擇選項"的畫面→選"疑難排解"→"進階選項"→"命令提示字元"

##2.1使用bootrec
bootrec.exe /fixmbr

ref.
(只用bootrec.exe /fixmbr就成功的例子)
http://www.howtogeek.com/141818/how-to-uninstall-a-linux-dual-boot-system-from-your-computer/
(也是只用bootrec.exe /fixmbr就成功的例子之二)
http://www.everydaylinuxuser.com/2016/06/how-to-remove-ubuntu-from-dual-boot.html

##2.2使用bcdedit + chkdsk + sfc + bootrec
bcdedit /enum  (檢視導引紀錄)
chkdsk /r  (磁碟檢查,找到壞扇區並恢復可讀取的訊息)
這時候可以嘗試重啟計算機查看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如果問題持續存在,則依照最一開始的步驟重新進入"命令提示字元"
sfc /scannow  (掃描所有受保護的系統檔案並修復)
(以下是手動修復windows10導引程式並重建 BCD配置文件的命令)
bootrec /scanos
bootrec /fixmbr
bootrec /fixboot
bootrec /rebuildbcd

修復完可再輸入bcdedit /enum檢查

ref.
(說明輸入以上指令的流程)
https://read01.com/Po7AeD.html
(簡介BCDEdit指令)
https://technet.microsoft.com/zh-tw/library/cc709667(v=ws.10).aspx
(簡介SFC.exe)
https://support.microsoft.com/zh-tw/kb/929833

##2.3使用diskpart + bootsect
雖然有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直接鍵入bootsect等指令就成功的,但也看到一些討論表示要先用diskpart去active選定的分割區,才再輸入bootsect指令
diskpart
list disk
select disk x  (x是看你選哪顆磁碟)
list partition
select partition y  (y是看你選x磁碟的哪個分割區)
active
exit

bootsect /nt60 c: /mbr  (c:可換SYS)

ref.
(最完整解釋diskpart+bootsect)
http://blog.dino9021.com/2013/07/mbr.html
(一個只用bootsect /nt60 ALL就成功的例子)
http://blog.xuite.net/tedtdy/blog/32763058-How+to+Fix+MBR+in+Windows+7(win7+%E9%96%8B%E6%A9%9F%E7%A3%81%E5%8D%80+%E4%BF%AE%E5%BE%A9)
(PTT討論如何從windows10移除linux)
https://www.ptt.cc/bbs/Linux/M.1457029926.A.E4E.html
(簡介bootsect指令)
https://neosmart.net/wiki/bootsect/
(另一個介紹bootsect.exe的)
http://hjctty.blog.51cto.com/1031616/564842

#3.用linux的OS-Uninstaller
先準備安裝Ubuntu的DVD/USB,然後進入"試用ubuntu",再進入終端機輸入
sudo add-apt-repository ppa:yannubuntu/boot-repair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boot-repair
再執行OS-Uninstaller,視情況移除或修復boot

ref.
(也是遇到想移除ubuntu恢復windows的例子)
http://askubuntu.com/questions/133533/how-to-remove-ubuntu-and-put-windows-back-on
(OS-Uninstaller使用說明,每步驟都有圖)
http://www.wikihow.com/Uninstall-Ubuntu-Linux-with-OS-Uninstaller

上面都失敗了= =
這中間有重設兩次,在這些全失敗後用CD重灌兩次也失敗後,突然想到diskpart有清理、分割磁碟的功能,雖然不知道跟windows安裝光碟片提供的差在哪,但不試白不試

#4.用diskpart清空所有磁碟再重新安裝
ref.
(diskpart指令)
https://technet.microsoft.com/zh-tw/library/cc766465(v=ws.10).aspx
(使用diskpart的例子之一)
http://blog.xuite.net/tolarku/blog/315291699-%E4%BD%BF%E7%94%A8+diskpart.exe+%E6%B8%85%E9%99%A4%E5%88%86%E5%89%B2%E5%8D%80+-+%E5%BB%BA%E7%AB%8B%E7%A3%81%E7%A2%9F%E5%88%86%E5%89%B2%E5%8D%80+partition
(使用diskpart的例子之二)
http://blog.xuite.net/yh96301/blog/337372142-Windows+10%E5%AE%89%E8%A3%9D%E5%9C%A8USB%E5%A4%96%E6%8E%A5%E7%A1%AC%E7%A2%9F(%E4%BD%BF%E7%94%A8%E5%91%BD%E4%BB%A4%E6%A8%A1%E5%BC%8F)

清理好後再用光碟安裝後終於正常了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

  我終於把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看完了,這本小說讓我有點難忘,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時間讓我拿出來翻?
 
  這本小說探討到的內容很多,從最一開始就出現關於女性在那時代的地位跟角色(Alma被某位大學教授說,或許研究植物會是個比性娛樂好的興趣,還有她一開始發表的論文署名只能寫A)。還有討論到各種愛與關係,Alma渴望與愛人相伴,不管是精神或是肉體上的,但總是事與願違,然後在這中間漸漸開始出現其他種愛,手足、親子、從小到大的照顧者、同性(我想作者最後應該有想寫人與動物之間的情誼,但我覺得tahiti那隻狗跟她叔叔的友好關係很突然很莫名,並沒有寫得很好)......

  到了中年以後Alma的思想才比較成熟,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建立在她長期的工作上-苔癬的研究,從為什麼苔癬有這麼多種種類開始,想到是為了適應或是取得最多的資源所以才變態的,以前苔癬是在水裡,後來到了陸地上,就是為了要生存,而且生存資源總是有限的,如果沒有辦法得到生存的資源就要被淘汰。在那時候有個比較舊的思想推測為什麼物種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就是跟它有甚麼功用有關,但Alma對這個說法很不滿意,因為不是所有黃色的植物都可以治療yellow fever,不是所有長的像肝的植物都可以治療肝病。但她找到一個無法解釋的問題,就是為什麼生物有時候會出現自我犧牲的情況(尤以人最多)?如果生物生存要競爭,那怎麼會有這個例外?她想到那個激進的廢奴主義者她的妹妹Prudence,一個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例子。
 
  其他比較有印象的還有Ambrose的理想主義讓他無法活在這世上,想要達到完全的純淨是不可能的;還有Prudence如此的激進又不懈的表達自己的作為,一部分是因為嚴重的自卑,因為經歷過地位落差巨大的改變,和了解世人對自己和她原生家庭的看法後而形成的。還有說到各種時間,人類時間是痛苦的,因為一生下來就要競爭才能生存下去;對於Alma來說除了這世界之外她都不關心(有人問她對死後世界的看法),因為她覺得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離開世界只比來到世界多知道一點事情,所以她花時間好好挖掘這世界就夠了。看完後還有一個感想,就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孤獨的,所有的人都來來去去,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在身旁停留的時間都有限,只是長短的差別,但有些人在心理的影響是深遠的。
 
  不過還是有些小小不喜歡的地方,像我覺得Alma太自私了,用各種方式奪得Ambrose又拋棄;一開始不屑Prudence後來卻難過她的冷漠;把Tahiti的狗帶到荷蘭(這隻狗沒死在路上真讓人意外),一些事情讓她非常後悔但也來不及了。然後私心覺得,中文翻萬物之名或萬物印記或許比較好。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windows10 + Linux mint 17.3 雙系統

  在安裝雙系統的時候爬了很多文章,現在裝好了想整理成文章記錄一下。這台電腦是Toshiba R30,硬碟750G。
 
  1.先安裝好Windows再安裝Linux。
 
  簡單來說Linux的安裝程式會處理Windows,像是會設定可以選擇開啟哪個作業系統。但如果後裝的是Windows,它會直接忽略Linux,每次開機都會直接進入Windows(是可以用一些方法改變設定,只是比較麻煩)。因為網路建議要給80~100G的容量給作業系統,所以就分出90G安裝作業系統。
 
  Ref. Dual-booting Linux with Windows: What you need to know

  2.裝Linux要先作的一些事。
 
  (1)到預定要安裝Linux系統的磁碟按右鍵,內容→工具→檢查錯誤中的檢查,如果有檢查出錯誤的話,再按自動修復錯誤。關機並移掉不必要的裝置,裝上電源線後再打開。
 
  (2)為了要安裝可以選擇兩個作業系統的Dual boot,必須做一些設定(原因可以參考 How to install Linux on a PC with Secure Boot enabled)。
 
  a.首先,要讓Linux系統可以偵測到Windows的分割,必須關閉Fast startup。不關閉的話,所謂的關機其實是處於一種sleep condition,不是真正的關機。去控制台找電源相關設定,Win10是控制台→硬體和音效→電源選項→選擇按下電源按鈕時的行為,在此畫面中點選「變更目前無法使用的設定」,點選後再到關機設定的部分,取消選取「開啟快速啟動」這一欄,再按儲存變更,然後重新開機。
 
  b.如果買的電腦是有預先灌好Win8或Win10的話還有下一步,改變modern UEFI(一個將要取代傳統BIOS的東西)的設定。如果已經裝上Win10的話,好像無法像之前版本,在開機畫面按下某些鍵就可以進入UEFI。首先要先可以進入UEFI,要從Win10的設定那裡開始:Update & security→Recovery→Advanced startup→Restart now,然後Troubleshoot→Advanced options→UEFI Firmware Settings→Restart,這樣就可以進入UEFI了。接下來要去Boot裡面關掉Secure Boot,然後在去Boot priority那裡把windows boot manager放到最後(其他的順序看情況自己調)。
 
  Ref. Windows 8.x and 10: how to prepare it for dual boot with Ubuntu or Linux Mint

  3.安裝Linux mint。
 
  (1)如果安裝軟體有出現Install Linux Mint alongside Windows這個選項就選擇,如果沒有的話要選最後一個Something else。然後17.3版好像偵測不到Win10,所以一定要選Something else。(其他的不要選,似乎會造成系統不穩定)

  Ref. How to install Linux Mint alongside Windows

  (2)如果是選Something else,首先要從Windows分割磁區給Linux,可以在Linux用GParted,不過我是回去開Win10分割。 
 
  a.在分割前先估算要分割多少容量給Linux。要分四個磁區給Linux,SWAP磁區一般來說要分比真實的RAM大一點,因為記憶體是4G,所以我分了4.5G;然後是/root,通常被簡寫成/,放Linux mint系統的地方,網路上說分8~15G,自己分了12G;再來是/boot,開機磁區,網路上說分200~300M,我分了300M;剩下都是/home。因為我想給兩個系統一樣的磁碟空間,所以這樣看來可以先從Windows分割出一半,然後在安裝Linux時再分配這個空間。
 
  b.點開始功能表,在檔案總管上點右鍵,管理→磁碟管理→在要分割的磁碟上點右鍵選「壓縮磁碟區」→輸入要分割出的磁區大小,按壓縮。這時候會看到多出一塊可用空間。
 
  (3)再來才是真正的安裝Linux mint,插入安裝USB進入系統,點桌面的install,選something else,點選新增開始分配分割出來的磁區。每個磁區都要選邏輯磁區(logical),開始位置都選beginning,除了SWAP外,檔案系統都要選ext4。最好把/home留在最後新增。
 
  Ref. How to create a dual boot when preserving Windows seems impossible (此連結有教怎麼在Linux用GParted分割)
      How to dual-boot Linux Mint 17.2, Windows 10, Windows 8.1 on a PC with UEFI firmware
         [知識+紀錄] Win7 + Linux Mint 14.1 雙系統安裝實錄

  4.Bootloader的問題。
 
  此時主導開機的bootloader應該是GRUB,會出現選單選擇要進入哪個系統。但重灌Windows或是Windows更新的時候,GRUB就不見了,開機後會自動進入Windows的畫面。雖然在網路上有看到各種修復的辦法,但一直沒試到成功的......目前至少確定直接重灌Linux的/root跟/boot磁區(SWAP跟/home不用動),這樣GRUB又會出現了。(但我還是覺得要再找時間研究一下怎麼弄@@")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十分倦怠很想休息一段時間......

  筆電居然在考試前壞了,覺得崩潰,考完試拿去送修,檢查好幾天後發現硬碟、鍵盤跟主機板都有些問題,於是決定讓舊筆電退役了。
 
  首先還是來檢討一下準備考試的事吧。雖然離放榜還有一段時間,但結果大概知道了,與其等到那時候,不如趁記憶猶新的時候回想那段準備的過程,畢竟自己明顯有許多該改善的地方。
 
  大概九月多的時候決定要考,然後開始看別人心得、思考自己該準備甚麼書、進度怎麼規劃,也去找了應屆考上的同學問他的心得。那時候資工六項考科只有學過線性代數一門,離散數學的內容以前多少有碰到,其他四科都很陌生(當時連二進位怎麼算都不知道...)。回想當初自己為什麼這麼匆促的決定要考,一個原因是大四下找工作的時候發現需要資工背景的工作非常多,萌生了如果會寫程式會比較好找工作的念頭。
 
  (物理的工作如果在台灣業界不是光電就是半導體......那時候以為以前學過一點程式就會有需要寫程式的工作要我,所以投了不少跟資工有關的工作,幾乎全部被打槍,不過現在回頭來看,在業界需要即戰力的期望下,以前學過的那一點根本算不了甚麼,被拒絕不意外......)
 
  二是看到我有位同學應屆花三個月就考上,覺得自己也可以。
 
  (後來發現事情不能只看表面...)
 
  或許還有些零零總總的事有影響到我,但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這兩個。
 
  後來一直到十月初才規劃好開始看書,因為剛開始工作有點忙,多少跟這個計畫也是有點匆促才開始的原因有關,從決定要弄到申請好只花一個多月,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對之後要作甚麼頗茫然,很多事情要喬還一直跑來跑去,每週跟老闆一對一meeting都要討論一小時以上......就這樣一直到十月底才比較有方向,然後現在回頭看十月的讀書紀錄,還挺悽慘的,常常一天都看不到三小時(那時候晚上很常看到一半直接睡著,半夜驚醒之後通常決定還是把東西整理整理,繼續睡到白天讓精神好點去上班...),只有週末才比較有可以看的進度。
 
  (說實話覺得我老闆頗強,這麼短時間內決定這個未來會持續好幾年的事,而且到現在也沒出過甚麼包,想想覺得自己跟老闆作事的態度有差,不過一直想不出來差在哪......接下來的時間我還是乖乖的跟著老闆作事情吧,說不定哪天會突然領悟)
 
  十一月工作壓力有比較小一點,然後開始跟要一起考資工所的同學組小讀書會,那時候驚覺自己準備情況差對方太多,他從七月開始報補習班課程,那時所有科目幾乎都讀過一遍了,而且還去旁聽台大教授的課,還知道那位應屆就考上同學有個有資工背景的男友(重點不是男朋友,而是有相關背景的人可以討論),才警覺應該要找有資工背景的人討論,不能自己一個人悶著頭讀。這個月十分焦慮,工作跟念書兩頭燒,每天都覺得如果少一件事就好了,工作的話把高中三年所有想到可以寫的程式初步完成了。
 
  十二月經過朋友的幫助終於聯絡到也要考資工所、資工系應屆畢業的學弟妹們,就這樣冒失的闖入他們的讀書會,記得第一次去,結束以後覺得還挺崩潰的,因為有種語言不通的感覺(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解釋這種感覺)。然後這個月念書進度又比上個月好多了,工作的話開始作學習單,這件事相較起來輕鬆不少,所以有時候工作進度比預期的時間早完成就會直接拿書出來看。
 
  (以前只記得修行在個人這句話,但經過這次後發現師父引進門也是非常重要的......又想想每次作甚麼事常常不太找人討論,都要等自己無力處理的時候才去找救兵,但有時候是到別人也愛莫能助的時候了,這也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又雖然因為教授的要求,上班的時候要乖乖待在實驗室而無法去旁聽,但其實有線上課程可以上的我卻沒有利用......)
 
  一月的話開始找各種時間看書,已經無法思考工作跟念書以外的事了,然後每週跑兩個讀書會,不是跟同學晚上討論到快十二點,就是利用午休時間去跟資工系的學弟妹們討論到下午快兩點(才去吃飯QQ)。
 
  二月差不多也是這樣,春節只有三天離開台北,大年初二就自己一人回台北了,很寂寥的孤獨一人在北車站著吃完晚餐(有點難忘),老闆還放了我一個星期的有薪假,唉QQ,這個星期多少還是有救到一點。這個月瘋狂的整理筆記,但還是太遲了。
 
  (想想第一次看到一起考資工的同學整理的筆記嚇了一跳,當下他跟我說要整理筆記會比較好,但我就這樣一直拖到最後一個月......這就完全是自己的錯了。其實我以前不太有整理筆記的習慣,也是上大學漸漸才覺得這件事很重要QQ)
 
  (還有我那兩位同學雖然也都沒有扎實的資工背景,但都是以全職考生的身分去準備......不過想想一個以前曾經有跟團去矽谷參加比賽,還去私人企業實習過一段時間,另一個以前高中有參加過資訊競賽,這樣多少也有差吧)
 
  結論就是沒甚麼基礎、決定太匆促、準備的時間太短且有限。(覺得這段時間欠了一屁股人情債,真受不了自己......)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不到一個月

  這週開始跟資工系的人寫考古題,還挺灰心的,不過這也是預期中的事,只是看完沒有練習題目會這樣是正常的,只是問題在看完花太久時間了,只剩約一個月練習題目這風險很大......但有一件真的挺讓人沮喪的事,作業系統連續好幾年不知道在考甚麼,真的是不了解教授想要看到甚麼答案。今天看資工系的學弟們討論很久(也覺得這題目很莫名頗北七),也因為考得很偏實作,讓我覺得之前花那麼多時間唸書好像沒甚麼用(在看書之前先看考古題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但看完書才發現不太考正規的知識也讓人很無言...不,或許看到一半在去看考古題就可以發現了Q_Q),實作所使用的語言也是我沒甚麼接觸過的unix系統,打到這都覺得我的作業系統大概要死了。
 
  然後演算法最近才囫圇吞棗的看完,原本聽說演算法核心觀念不多所以晚點看,但現在發現演算法需要花時間熟悉各個觀念的運用,像是看到題目要可以馬上判斷怎麼算時間複雜度等等的問題,頗有智力測驗的味道(不是那種死背就可以的東西)。現在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悶,早知道這樣還不如先看演算法多花點時間練習。
 
  現在最可以把握的是線代跟離散了......
 
--
 
  後來因為時間的因素所以不會和老闆去物裡年會了,這樣也好,多一天時間看書。這個計畫才剛起步,很多事情還沒有既定的標準,所以要作的事情也是反覆再三的討論,雖然目前老闆對我的成果看起來還挺滿意的,不過這中間對某些事情的想法差異很大,因為我只是受雇於人所以也就聽命辦事,不過常常想法不被接受時心裡會覺得有點悶。
 
  然後老闆在考試那週放我假,光這樣就讓我想考完以後認真工作回報了QQ
 
--
 
  蝶式從改頻率→手腳終於協調→一划一換25m→二划一換25m,不過速度還是不快,接下來要可以游到50m。松運的時候才知道像我這種身高,自由式最好是50m划46下手,但那天我划了54下......後來自己調整姿勢,勉強可以到50m划46下手了,大概是我最近每次都只游蛙蝶,自由式姿勢跑掉了......
 
  話說覺得某社團幹部有點誇張,畢業前那種熬夜的日子我也過過,然後就沒甚麼體力游泳......我真不懂他到底怎麼辦到的,而且還有力氣去旁聽研究所的課。之前在系館遇見還聽他說,電磁學全班最高分97他考96......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疲倦

  到現在演算法還沒看多少,然後到時候還要花點時間作筆記,覺得不作筆記實在不行。之前跟資工的學弟妹們討論一下,即使是連他們有實作過的科目,像是演算法跟運作系統,他們都還是沒把握,聽到這裡有種說不出的不安。那天meeting教授順口問我準備的如何了,就稍微討論起來,教授說我應該覺得數學最簡單吧,線代學過不說,離散有不少概念是從統物跟量力擷取來的(教授說他跟電機物理資工都很熟),現在想想離散裡面的generating function好像以前就有學過類似的概念......(沒錯我覺得數學比較知道在幹嘛QQ)
 
  之前作的學習單開始被放到網頁上了,然後教授又多叫我作一些事@@,聊起來可能要五月才能碰到軟硬體整合的部分,原本是說要下學期開始就要弄的,我問說現在改這麼晚才開始好嗎,因為只有兩個月怕做不完,教授說看我能做多少就學多少。原來教授是抱著這種心態,如果我夠認真就能多學一點是嗎?
 
  chrome用了momentum這個擴充軟體,每次看到上面顯示的風景就有種很想出去走走的衝動QQ
 
  一月有兩件期待的事,一個是13號要去聽劉安婷的演講,一個是月底要跟教授去參加物理年會。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回首一些過去

  又是新的一年,我也不知道該有甚麼心情,剛剛才又把自己FB的動態又翻過一次,或許是星期四工作時有個程式的概念看一整天還是不太懂,晚上看了幾個小時的書就騎了四小時的車跨年,或許是因為今天看了一整天的書,晚上又去讀書會,所以現在很累。
 
  說起來好像沒有太多願望,拜拜的時候只會想,讓媽媽的願望實現吧,如果說為了要生存在這世界上,我大概只會許一個願,就是今天永遠都要變得比昨天更強,此外還有掛心家人過的好不好,這樣。
 
  有個朋友某天問我,活到現在覺得甚麼事情最開心?我馬上就想到了,為了要寫出作業而跟大家待在一起討論的時候,也不完全是要寫出作業,有時候是純粹要理解一個不懂的概念。現在為了考試有兩個讀書會,每次去都還挺開心的,大概是從跟物理系的同學討論的感覺也延伸到現在了。
 
  但也有不少後悔的事,嚴格來說其實我不太會為自己作的決定後悔,即使事後有慘痛的結果,也只當作一個要記得的教訓,畢竟作決定前我盡可能的想過了,就算原本是經驗不足這樣也算多一些經驗了。但有時候自己實在是太無知,傷害到別人了,有些傷害是不可逆的。跟朋友聊起家庭的事,他說,小時候的我們其實無從選擇,只能從養育者給予的去了解這個世界,等到長大了,才發現那些養育我們的大人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是因為他們也是被其他大人給的觀念灌輸而來的,養育我們的人或許自己都沒發現這樣的因果關係,就會覺得這樣的他們也是挺可憐的,只好自己開始去影響他們。
 
  以前很恨為甚麼那些大人只用這麼世俗成果來判斷自己,對待別人只顧自己而不在意別人感受,但是長大在接觸過一些人以後,發現自己判斷跟對待別人的模式居然有那些大人們的影子,如果說覺得他們以前那樣很傷人,那我這樣也是一樣到處傷人。以前想到這的那一刻覺得自己的世界觀忽然崩毀了。
 
  我跟朋友說我以前也是很氣他們,但後來自己想通以後就不氣了,他說我會這樣代表我成熟了。是嗎?我一直很謝謝第一個告訴我這件事的人,雖然我以後大概不會再見到他了。
 
 
  算了,我還是集中注意力在現在手上的事。喜歡為了一件事專注在當下的的自己,不管是要理解一個概念而把所有其他事都拋下了,或是要調整動作而只專注的感受水流。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工作職涯甚麼亂七八糟的

  前一陣子對唸書有點沒動力,所以花了點時間思考以後的事,主要是想以後還要不要留在學界?這段期間問了不少以後或是現在正在留學的人,也問了一些曾經或正在業界工作的人(這還挺少的)。這個月舉辦很多跟留學有關的演講,去聽了兩場,雖然講者的個人經驗會影響給的訊息,不過還是聽到幾個應該要注意的事:
 
  1.博班非常注重作研究,因為要唸的時間很長,又有要生出結果的壓力,且畢業後出路反而變窄了,所以要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作研究。
 
  2.理工的博班一般來說會給學費跟生活費,不過那只夠生活而已,如果在物價高的地方還可能有入不敷出的風險。
 
  還想了不同工作的本質到底是甚麼。
 
  1.某天跟同學聊天,說起金融業,有個同學說金融業只是玩各種金錢遊戲,基本上沒甚麼實質的貢獻,唯一覺得可能有貢獻的地方或許是能維持經濟穩定。我問他,如果我賺了很多錢然後去作慈善呢?他說那為甚麼不直接投入慈善事業?(雖然是這樣問,但我的想法大致上卻跟他差不多)(都可以想像爸爸會很不以為然的說,自己都餓死了還想去搞甚麼慈善事業?)不過大家都頗認同受雇於人是無法賺大錢的(現在在台北要買房子=要賺大錢)......
 
  2.問起有業界經驗的朋友,覺得業界在意的事是有沒有辦法作出讓顧客滿意的產品,然後再從顧客那裡拿到錢,因為要滿足顧客的需要而自主性不高。曾經在業界工作的人說覺得這樣很沒意思所以回到學界了,在學界可以作自己想作的事。一個在業界工作的人反問我,學界也是受束縛的,如果政府不給錢也是無法好好作自己想作的事。自己又想了一下,雖說在學界比較自由,但會被(國家)資助的事,應該是需要對學術相關有所貢獻的事物吧(研究、產學合作、教育推廣......等)。
 
  3.跟一個朋友說,我不想只是因為要賺錢就到業界工作(呃好吧這是我對業界的偏見),對方說,有很多在業界的人也不想這樣,但他們為了生存還是去了。
 
  之前找工作的時候其實有比現在的工作待遇好很多的機會,一個就是金融業(這薪水至少是現在的六倍阿,有點扯),還有當工程師。那時候找不到在金融業工作的意義所以沒去,又覺得當工程師就是一直在顧機台,不停作出自己其實沒有很喜歡的先進電子產品賣給別人,所以也沒有去。如果爸媽知道我放棄這些機會應該會不停的搖頭吧,不過這個想法也曾被朋友吐槽,說那只是我現在不這樣想,以後有經濟壓力的話說不定就變了。
 
  其實跟同輩的聊起來,大家對未來也是充滿不確定感...
 
  覺得這世界上有很多工作是跟著開頭的人產生的,之前在找LaTex轉換程式的時候有感,有人發明了LaTex,有人發明了Word,這兩個檔案不相容,有人想要寫轉換的軟體販售,所以需要會這兩種文件的語法的軟體工程師,而這工程師聽老闆的命令作事,我以前總認為自己以後工作會是扮演這樣的角色,但現在卻不想了.....